close
 林書豪的成功姑且不論是否為曇花一現,但已證明亞洲人在NBA足以立足,而且是後衛,不是高大中鋒。然林書豪的成功固然可喜,但值得省思的是,林書豪並非台灣籃球體系訓練出來的選手。林書豪若在台灣,以他191的身高,可能專職得分後衛或者是小前鋒等位置,這樣他還有流利、犀利的運球及切入嗎?他還有良好的傳球視野嗎?他還有組織進攻的籃球智慧嗎?

  台灣基層籃球訓練,並非全盤性訓練,中鋒以低位訓練單手訓練為主,後衛則以組織進攻為主,所多選手幾乎是從小就被教練決定位置,使得選手上高中或大學出現需要轉型的問題,但往往為時已晚。在基層籃球比賽常常可見,中鋒出來投三分,在為面傳球分球,被教練嚴厲斥責,要求只能在禁區打混,幫忙搶籃板等工作。是沒有錯,球隊要贏球,中鋒本來就應該在禁區討生活,但這無形也限制了球員的發展。

  若是球員們從小就給予系統化訓練,不論身高、位置皆採全盤性訓練,皆須訓練組織進攻,皆須有低位單打、皆須有雙手流利的運球能力、皆須有良好傳球視野,台灣籃壇是不是會更好?

  大家可以觀察台灣的SBL,中前鋒有70~80%以上的人,切入皆是慣用手,非慣用手的切入不順暢,若是從小們就接受全盤性的訓練,左右手運球及切入都一樣順暢,你說台灣的籃壇會不會有競爭力? 場上先發五人的身高會不會提升?

  台灣籃球發展還是以成績來考核教練【棒球也是如此】。這無形對教練造成壓力,為了贏球當然無法做出理想訓練方式,一切訓練以贏球為目的,限制球員發展。若能讓教練的訓練以培養優秀選手為維一目標,那相信教練們有更大的空間來實現。

※以上僅代表個人意見,您認同就給各讚!不認同也歡迎發表不同觀點,但不打筆戰,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及看法。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自然之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